穿过林荫道,八条半村的轮廓在南溪河畔渐次清晰。进入村内,33户居民屋顶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红色旗帜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这里是地处中越边境南溪河畔的“八条半·忆光年”乡村旅游综合体,由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小组建设而成,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这里山清水秀、生活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中我感受到边疆发展的巨大变化。”深圳游客李明说。
曾经的“八条半”是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庄,2021年云南启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后,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提升。2024年5月,云南在374个边境幸福村全面建成的基础上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八条半”的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电力照明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再次“华丽变身”。
在云南,这样颇具特色的边境幸福村还有很多,不仅吸引游客流连忘返,更拉动就业让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村是中越边境旅游的网红村,村里20多人在景区务工,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八条半小组党支部书记林贵生说。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是我国西南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在维护国家安全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行走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处处可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2024年,云南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比2020年翻一番;374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持续稳固在10万元以上,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进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首先要经过一座宽阔坚固的石桥。桥头的石碑上写着——桥是连心桥,路是幸福路,情是感恩情。
龙利村与缅甸接壤,所辖边境线长1.7公里。过去,村子与外界隔着打洛江,村民出行需绕6公里长的边境小道。2021年,村里建起可供两车并行的石桥,村民告别“出行难”,甘蔗、火龙果等经济作物也能便利地运送出去。
2024年5月,《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着力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龙利村以建设边疆党建长廊示范点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实现水电路网全通,活动场所、公厕等设施齐全。
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的过程中,云南全面优化边境村寨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实施农村自来水普及、电网供电、行政村5G网络覆盖等项目。
数据显示,云南省所有沿边行政村(社区)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3%,实现自然村100%通硬化路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5G网络覆盖率达100%。
除了硬件设施完善,边境幸福村持续改善村容村貌,“颜值”更高。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委会曼烈村民小组位于中老边境一线,是典型的抵边村寨。为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该村民小组实施村寨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改造村内花池及排水沟,增设庭院灯,拉直拓宽并铺设村内主路沥青,更新太阳能路灯,新建栅栏式绿化带,建设国门书社,搭建中老边民文化交流平台,为建设边境旅游示范村打下基础。
曼烈村民小组的蜕变并非个例。据了解,云南省在所有边境村启动以提升整体村容村貌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各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绿美乡村建设,注重保持肌理、保存风貌,结合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推动“环境美”成果持续巩固。
目前,云南省所有沿边行政村(社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
产业振兴 乡村兴旺
在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的刺树丫口自然村戍边馆,两张新旧对比的照片吸引游客驻足观看:2014年村里低矮破烂的土木房,2020年变成了坚固漂亮的砖混房。
刺树丫口自然村距中缅边境线仅50米,属喀斯特地貌。曾经,“地无三尺平、出门石旮旯、水从天上来、姑娘往外嫁”是这个村的写照。
近年来,镇康县持续挖掘刺树丫口自然村的历史文化和边境风光资源,擦亮“百里边关第一哨”名片,打造戍边馆、巡边栈道、观城台等景点设施,建成赐福彝寨旅游景区。游客可在此欣赏山路27道拐的独特风光,还能登上巡边栈道,聆听戍边故事,领略边关风景。
如今,走进村子,就能看到宽阔整洁的村道、装修靓丽的居民房屋、融入自然的“半山酒店”。2023年,刺树丫口自然村被认定为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2024年接待游客数量超10万人次。
“现在不用外出打工了。我开了个农家乐,每天忙着招待游客,收入不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民张淑荣说。
做实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是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云南通过整合边境资源,围绕边关风景游、红色文化游、民族文化游、养生休闲游、农耕体验游等类型,在374个边境幸福村打造丰富多彩的边境幸福旅居新业态。其中,重点建设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并逐步向有条件的村寨推广实施,推动沿边行政村融入全省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让边境一线成为“旅居云南”好去处。
为让边境幸福村“更幸福”,云南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农户增收、留住边境人口的重要手段,建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天然橡胶、茶叶、咖啡、坚果等优势重点产业。
2023年底,龙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共同开发集“红色边境游、果蔬采摘、餐饮民宿、露水集市”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全村有10多户农户开办了民宿、农家乐,2024年接待游客14.34万人次。
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说,现在龙利村已形成“橡胶+水果种植+农作物+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0元。
目前,云南省所有沿边行政村(社区)均已创建1项主导产业,成立1个以上规范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据了解,云南还将实施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工程,优化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做优做强农产品深加工,支持民族传统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构建边境特色产业集群。
村村是堡垒 户户是哨所
多民族聚居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地处阿佤山深处、与缅甸接壤,村民家离边境线最近的距离仅200米。在这里,各农户挂国旗、党员户加挂党旗,村口“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标语十分醒目。
“守好祖国的边境,就是守好自己的家,这是我们每个边民的责任和义务。”57岁的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每周都要走一遍崎岖陡峭的巡边路,至今已坚持巡边20多年,行程7000多公里。在他的带动下,龙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零走私、零偷渡”平安寨。
云南以建设边境幸福村和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为抓手,推动边疆地区整体建设和治理,为推进兴边富民、稳疆固边积累宝贵经验。
“党建强”是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根本保证。云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所有沿边行政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沿边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边境地区多民族聚居,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所有沿边行政村(社区)全面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100%。
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云南持续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发展“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开展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常态化开展巡边护边活动,切实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和谐、稳定。
“筑牢边境防线,大伙儿才能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赵爱军说,村里已将“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守边固边靠大家,人人要爱边,户户要守边”。
跨境交流,互鉴共融
夏日的中老边境,鸟语蝉鸣,林木葱茏。在西双吧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委会曼烈村民小组的傣家吊脚楼下,一场名为“一本书与世界的跨时空对话——我在边关有本书”的“阅读摆”赶摆(注:赶摆,傣语,赶集的意思)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曼烈国门书社内,中老两国青年围坐一堂,诵读名篇、分享心得、PK歌曲、交流文化、互鉴感悟……书页翻动声与热带雨林的鸟鸣声交织。这里,既是边民求知“充电”的精神家园,更是中老文化交流互鉴的鲜活舞台。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老挝留学生玛妮章·阴塔莰用略显生涩的中文诵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音色清越,感情真挚,引得掌声阵阵。中国学生孟子景说:“这首诗把我带入了春天那个百花齐放、孕育希望的季节,进一步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玛妮章·阴塔莰则感慨:“中文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让我着迷,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在老挝文学中是不常见的。”中国学生王钰涵随即分享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感悟:“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老挝留学生格叫·布塔翁说:“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用理性看待世界,而与中国同学的相处则让我感受到‘同志+兄弟’的情谊。”两国青年以书为媒,跨越语言与国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文明互鉴与思想共鸣的对话。
国门书社主理人许东平,是一位扎根边境十年的网络大V,也是“农家书屋+国门书社”模式的首创者。“农家书屋+国门书社”模式创建以来,共举办“阅读摆”赶摆活动30余场,服务中老读者2000多人次。
“‘阅读摆’赶摆活动不是简单的读书活动,而是文明互鉴的实践。”勐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龙斯意味深长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随着中老铁路通车,勐腊从边疆末梢变身开放前沿,我们以‘国门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书屋融合、联动活动,让中老文明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勐腊县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的县,与老挝、缅甸接壤,740.8公里的边境线在此蜿蜒。“未来,勐腊县将继续打造曼烈国门书社这个独具边境文化特色、富含国门元素内涵、打上阅读标签的中老边境文化品牌,让全民阅读和以书为‘媒’的交流交往新风尚在南疆大地开花结果。”龙斯展望。从农家书屋到国门书社,从“阅读摆”到“文化摆”,勐腊县正以山水为墨、文化为笔,书写中老两国及中老边境地区文化共生共享共融新篇章,助力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
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情况
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25个边境县(市)、110个边境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含3824个自然村),是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特别是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总人口98.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9.4%,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是固边兴边富民的最前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任务较为繁重。
为助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要求,于2021年11月,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为建设范围,按照每个行政村不少于3000万元的补助标准,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19项指导性指标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截至2023年底,省级共统筹投入建设资金138亿元,实施13423个项目,全面完成6个方面19项指导性指标建设任务,沿边行政村(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31元,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4270元。各族群众国家认同感、国民荣誉感和国防责任感大幅提升,“守边有我,请党放心”“身在边疆,心向北京”的信念更加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全面总结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持续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打造升级版。今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7月3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召开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推进会议,对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巩固提升方案提出了2025年底要实现的22项可预期、可达到的指导性指标(其中7项为定性指标,15项为定量指标)。一是巩固提升“基础牢”成果。自然村村内主干道全部完成路面硬化,提升管护和安全水平,供电可靠平稳且不低于99.8%,自来水普及率从88%提升到90%以上。二是巩固提升“产业兴”成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主导产业做优做强,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持续巩固十种增收模式。三是巩固提升“环境美”成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8%以上,生活污水治理比例达到60%以上,卫生厕所覆盖率从90%提升到100%。四是巩固提升“生活好”成果。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一年增长达6%以上,实现边境村学校与县城及内地学校线上教学教研常态化支撑联动,推进沿边村科学保教,实现沿边村保教质量提升。五是巩固提升“边疆稳”成果。丰富中华文化符号,提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面,提高群众认知率;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稳固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成效。六是巩固提升“党建强”成果。沿边村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教育宣传作用发挥好,到2025年,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沿边村(居)民小组至少有3名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