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民乐声声,叩响寻根之门
2025年7月17日,江阴美术馆内,一曲《牧民新歌》与《美丽的凤尾竹》交织成跨越山海的乡音。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38名华裔青少年,如归巢的候鸟,齐聚长江之滨,共同开启“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江苏无锡营“音你而来”主题营的序幕。
民乐合奏的悠扬旋律,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将游子的心与故土紧紧相连。每一个音符,都似祖辈的低语,诉说着对故乡的眷念与深情。江阴市委常委郁秋皓在开营致辞中寄语:“愿你们以琴弦为笔,以山水为墨,在无锡的烟火气中读懂中华文明的精妙,让这段旅程成为生命中的精神坐标。”江阴市天华艺术学校校长史晓晔则以“文化体验+艺术实践”的匠心方案,为营员们铺就了一条沉浸式寻根之路。
寻根:非遗为舟,畅游吴地文脉
琴韵悠长:二胡与民乐的对话
营员们执弓抚弦,在天华艺校的民乐课堂中触摸二胡的灵魂。从《二泉映月》的悲怆到《赛马》的奔腾,琴弦震颤间,中华音乐的韵律与情感如潺潺溪流,跃然心间。一位营员感慨:“原来一根弦也能诉说千年的故事。”
笔墨丹青:脸谱与水墨的交融
在非遗工坊,营员们执笔勾描,将京剧脸谱的忠奸善恶凝于指尖;泼墨挥毫间,水墨山水晕染出江南的烟雨朦胧。一位来自法国的少年举着自绘的“钟馗脸谱”笑道:“这是中国文化的‘超级英雄’!”
舌尖乡愁:馄饨与桃宴的温情
7月19日的包馄饨活动中,营员们从笨拙到娴熟,将思念裹进面皮。当热气腾腾的馄饨端上桌,有人哽咽道:“这是我第一次包馄饨,却像回到了外婆的厨房。”次日,阳山蜜桃的香甜更添浓密的乡情——咬一口“吸管桃”,汁水满溢,营员们惊叹:“原来中华大地的馈赠如此神奇!”
筑魂:时代共鸣,擦亮精神底色
文化的生命,在于与时代的共鸣。华裔青少年的“魂”,更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砥砺升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与科技交融:感受文化传播的“新声”
营员们走进无锡广电,戴上VR眼镜“穿越”到惠山泥人工坊,看匠人指尖翻飞捏出“大阿福”;坐进4K直播间,体验“一条新闻从采访到播出”的全流程。当他们在导播台亲手切换画面,看到自己与无锡古运河的同框镜头时,一位美国营员惊呼:“原来文化传播可以这么‘潮’!这里的每一帧,都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我们的文化'魂'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探访长电科技:领悟科技背后的
“文化基因”
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封测企业,江阴长电科技的展厅里,不仅陈列着“中国芯”的精密模型,更藏着“以文化铸魂”的企业密码——“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理念贯穿研发、生产全程。营员们透过玻璃幕墙观察芯片封装车间机械臂精准操作,听讲解员讲述:“每一颗芯片的诞生,都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既要遵循科学规律,更要怀揣对技术的敬畏。”一位加拿大营员若有所思:“原来科技不是冰冷的,它也有温度——就像我们今天触摸的二胡弦、绘制的脸谱,都是文化的‘芯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跨洲呐喊:苏超的共情“燃”动
江阴体育馆内,30余件明黄色短袖如跃动的向日葵,营员们身着夏令营服装,用带着各国口音的中文齐声呐喊:“苏超——加——油!”14岁的法国女孩Anna踮起脚尖,发梢沾着汗珠喊道:“我爸爸说他小时候看无锡的评弹长大,今天我要让苏超队员知道,我们华裔小孩也在为中国足球加油!”。当无锡队扳回一球,营员们挥舞着自制的“无锡队必胜”手幅,隔着屏幕与江阴体育馆的观众共同沸腾。一位加拿大营员感慨:“原来‘根’不仅是血脉,更是心跳同频的热血瞬间!”
追梦:山河为卷,共绘文化新章
古镇烟火:运河边的市井记忆
漫步惠山古镇,青石板路、酱园飘香、吴侬软语,营员们用镜头记录下“最无锡”的市井画卷。一位营员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祖辈的故事。”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未来之桃”
在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Y型种植架、立体水培区让营员们大开眼界。他们亲手采摘“京红”“白凤”桃枝,惊叹于科技如何让千年桃乡焕发新生。“原来一颗桃子也能连接传统与未来!”
艺术跨界:桃雕与直播的碰撞
在葫芦谷桃文化创客中心,营员们化身“非遗主播”,将十二生肖桃雕挂件推向全球。一把刻刀、一根网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归航:长江万里,文化星火永续
7月23日,夏令营的无锡之行在《长江万里图》的壮阔画卷中落下帷幕。营员们驻足画前,看江水奔涌、群山逶迤,仿佛听见千年文脉的回响。“这条江,从唐古拉山流向大海,就像中华文化从过去流向未来。”一位营员轻声说道。
“无锡的寻根不是终点,而是种子发芽的开始。”这些华裔少年,将带着民乐的韵律、无锡的桃香、非遗的温度,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就像延绵的长江带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流进五湖四海,让中华文化的星火点亮世界的角落。
供稿:联谊联络部